β受体阻滞剂对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的疗效已得到充分证明。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后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死亡率约20%。但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大面积梗死所致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而且,当时的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低,肌钙蛋白检测敏感性低,抗栓、降脂及RAAS系统拮抗剂治疗也不如当代强大。所以,当时的研究结果未必适合当代的治疗策略。尽管如此,目前的指南仍广泛推荐心肌梗死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REDUCE-AMI 研究(Beta-Blocker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正是为了明确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治疗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否会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β受体阻滞剂作为冠心病二级预防“ABCDE”治疗原则之一早已深入人心,并写入了教科书。既往的观点认为,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缺血反复发作,减少心律失常,从而对改善近、远期预后均有重要作用。所以,对于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只要无禁忌症,即便心率在正常范围内,也建议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从而将患者静息心率控制在50-60次/分。REDUCE-AMI研究颠覆了我们的认知,以当代诊断方法及治疗药物为背景,用最新的循证证据证明,对于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保留的患者,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并不能降低全因死亡和新发心肌梗死风险,也未能使因房颤住院和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次要终点累积发生率降低。就此而言,在这类患者中继续应用β受体阻滞剂是有可能不能获益,过多用药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相应的药物不良反应。这项大型多中心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有可能改写指南,影响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用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只纳入了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保留的患者,而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病理生理特点更类似于射血分数减低型心衰患者,所以,β受体阻滞剂或许对这类患者还是获益的,当然,这需要更多的循证证据去支持。另外,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二级预防β受体阻滞剂是否是有意义的,也需要更多临床研究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