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14-17日,欧洲介入心脏病学大会(EuroPCR)于法国巴黎隆重举行,大会首日多项重磅研究得以发布。『POCKETIN』团队特别策划现场专访系列,走近权威专家,聆听国际之声。EuroPCR期间,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团队开展的REC-CAGEFREE II研究作为EuroPCR 2024三项重大最新临床研究之一正式发布。本期特邀来自团队中的高超教授,基于REC-CAGEFREE II研究结果,探讨使用药物球囊介入术后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高超教授:感谢心关注的采访。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因抗血小板药物而导致的出血是临床重大挑战。“介入无植入”理念的兴起促进了药物涂层球囊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与植入支架相比,使用药球治疗的血管愈合更快,其血栓风险更低。因此理论上,接受药球治疗的患者仅需要低强度的抗血小板治疗。然而,目前全球仍缺乏针对药球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本次EuroPCR上报告的REC-CAGEFREE II研究是由我们国内41家兄弟单位共同开展的一项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开放标签、非劣效性临床研究。研究最终纳入1948例接受单纯药物涂层球囊介入治疗的STEMI、NSTEMI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期验证“逐级DAPT降阶策略”有无可能作为标准12月DAPT的替代方案。所谓“逐级DAPT降阶策略”,是陶凌教授在国际上创新性提出的一种药球术后抗血小板方案,即术后第一个月为DAPT,之后5个月改为替格瑞洛单药,再之后6个月改为阿司匹林单药。抗板治疗总计时长也是12个月,但分阶段、逐步降低了抗板药物的数量或强度。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净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全因死亡、中风、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和BARC定义3型或5型出血。组间差异的非劣效性边界是3.2%。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约60岁,按血管病变特征区分,55.9%的患者为小血管病变(<3.0 mm),45.4%为分叉病变,18.6%为支架内再狭窄。HBR-ARC定义的高出血风险患者约占20%。研究结果发现,术后一年NACE发生率在逐级DAPT降阶组为9.0%,12个月标准DAPT组为8.7%,组间差异为0.31%,达到了统计学非劣效性。进一步在首个次要终点中,我们采用了Win Ratio的分析方法,按照不同临床重要性,逐层对比了全因死亡、中风、心肌梗死、BARC定义3型出血、血运重建、BARC定义2型出血后,发现逐级DAPT降阶组显著优于了标准DAPT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