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血脂领域研究的开展和临床应用的深入,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走入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视野。除降脂有效性外,PCSK9抑制剂长期应用的安全性也是大家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全球包括我国上市的PCSK9抑制剂主要有PCSK9单克隆抗体和PCSK9小干扰RNA(siRNA)两类。这两类PCSK9抑制剂在长期安全性方面的表现如何?是否存在差异?若有差异,是否会影响临床降脂策略选择?为解答这些临床疑惑,我们特邀天津市胸科医院丛洪良教授进行专访,从临床研究谈起,分析PCSK9单克隆抗体和PCSK9 siRNA的长期安全性数据;并结合临床实践,分享PCSK9单克隆抗体依洛尤单抗应用体会;为临床医生在ASCVD患者血脂管理中选择PCSK9抑制剂种类和具体药物提供了重要参考。

丛洪良教授: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在他汀时代,很多患者甚至一些基层医院医生,会因担忧他汀对肝脏、肌肉的不良反应而减量或停药,影响降脂治疗的依从性。在PCSK9时代,患者可能也会有相似的担忧。但以依洛尤单抗为例,其分子量极大,不经肝药酶代谢,也不经肾脏以原型形式排泄,主要以细胞内酶降解的方式消除。其主要消除机制包括抗原介导的消除、Fcγ受体介导的消除、胞饮作用、抗药物抗体的中和作用,进而被分解成小肽类物质和氨基酸。依洛尤单抗属于人单克隆IgG2,低浓度时,主要通过与PCSK9可饱和结合进行消除;高浓度时,主要通过非可饱和蛋白质降解途径消除。因此即使肾功能不全或轻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均无需调整剂量。
依洛尤单抗拥有大量稳健的安全性数据,不良事件(AE)发生率低。FOURIER-OLE(扩展性研究)证实,依洛尤单抗长期(最长达8.4年)应用,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超过主研究中原始安慰剂组相应事件发生率。他汀时代,我们曾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较低水平的神经认知功能影响有所顾虑,而EBBINGHAUS研究观察2.2年未发现依洛尤单抗带来的LDL-C水平降低与神知认知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FOURIER对极低LDL-C水平的安全性分析证实,LDL-C<0.5 mmol/L(19 mg/dl)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其他LDL-C水平无显著差异,即使LDL-C水平<10 mg/dl(甚至7 mg/dl)也未观察到额外的安全性事件。可见,依洛尤单抗在强效降脂基础上,长期安全性好,耐受性也得到保障。

丛洪良教授:PCSK9单抗(以依洛尤单抗为例)每两周注射一次,而PCSK9 siRNA(以英克司兰为例)首次注射后,3个月时再次注射,之后每半年注射一次,这种间隔可能利于增加患者依从性,但我们更要关注长期用药的安全性。
英克司兰主要安全性结果源自其3期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CT)共计1830余例患者最长随访18个月的数据。降脂治疗是长期过程,因此很多降脂研究会开展扩展性研究。英克司兰的ORION-8研究就是ORION-3(本身是ORION-1的OLE)、ORION-9、ORION--10和ORION-11研究参与者的开放标签扩展研究,包括原始试验在内,患者中位随访3.7年(最长6.8年)。研究结束时,对3200余例患者分析显示,有一些患者发生不良反应(SAE),个别患者导致停药,一部分患者出现糖尿病新发或增重。
前瞻性、随机、开放、3b期试验VICTORION-INITIATE研究,将美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按1:1随机分配接受“PCSK9 siRNA优先”策略(接受最大耐受剂量他汀但未达到LDL-C<70 mg/dl时立即加用PCSK9 siRNA)+常规护理(n=234)或单独常规护理(医师自行决定血脂管理策略,n=216)。PCSK9 siRNA组患者于第0天、第90天和第270天分别接受PCSK9 siRNA注射。结果发现PCSK9 siRNA组330天内新发糖尿病发生率达9.2%。siRNA导致PCSK9基因功能丧失可能是其增加糖尿病风险的机制之一。动物实验也发现,小鼠敲除PCSK9基因,其功能丧失突变与糖尿病风险增加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该机制尚需大规模或更准确的机制研究进一步证实。
PCSK9 siRNA类药物注射后,可在肝脏中滞留数月。半年一针是因其长效性,但也正因为这种长效性,其不良反应可持续长达6个月。在中度肝功能损害患者中,与肝功能正常患者相比,PCSK9 siRNA的药代动力学暴露高达2倍。《英国医学杂志》独家报道指出,在PCSK9 siRNA类药物的长期安全性被验证之前,应谨慎处方。PCSK9 siRNA类药物作用机制与其他PCSK9抑制剂不同,在我们获得大量人群长期安全性的证据之前,应该对其不良反应监控保持警惕。